为有效预防和化解潜在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下简称“稳评”)工作愈发重要。而稳评报告作为稳评工作的核心成果,其编制质量关系到风险评估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而影响相关决策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因此,掌握稳评报告编制要点,确保报告规范、全面、精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稳评报告编制依据
编制稳评报告必须以合法、合规、有效的依据为支撑,确保报告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法律法规依据:需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出台的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等,同时结合行业特定法律规范,确保报告编制符合法律要求,不出现违法违规内容。
政策文件依据: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制定的关于稳评工作的政策文件,包括稳评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办法、操作细则等,是明确稳评工作流程、范围、标准的重要依据,报告编制需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要求。
项目及决策相关依据:涉及具体项目或决策的,需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决策方案、相关规划文件(如区域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等为依据,确保稳评工作紧密结合项目或决策实际情况,评估内容具有针对性。
技术标准与规范依据:遵循国家或行业发布的关于风险评估的技术标准、规范,如风险识别方法、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等,保障报告编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二、确定稳评范围与对象
地域范围:明确项目建设、决策实施或活动举办所涉及的地理区域,包括项目用地范围、周边受影响区域(如居民区、商业区、生态敏感区等),确保对地域内可能受影响的群体、环境、设施等进行全面评估。
人群范围:识别可能受到项目、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人群,包括直接受影响人群(如项目征地拆迁户、企业职工、活动参与者等)和间接受影响人群(如周边居民、相关行业从业者、消费者等),分析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态度。
事项范围:涵盖与项目、决策或活动相关的各类事项,包括项目建设过程(如前期筹备、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决策实施环节(如政策制定、执行、调整)、活动组织流程(如策划、筹备、举办、收尾)等,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环境影响、社会资源配置等事项,确保不遗漏关键风险点。
时间范围:明确稳评工作所覆盖的时间阶段,包括项目、决策或活动的前期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运营或后续阶段,分析不同时间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风险评估具有前瞻性和时效性。
三、规范风险识别流程与方法
(一)风险识别流程
前期准备:收集与项目、决策或活动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基础资料、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历史数据、社会调查数据等,组建专业的风险识别团队,明确团队成员职责与分工。
初步排查:团队成员根据所收集的信息,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经验,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初步梳理和排查,列出潜在风险清单。
深入分析:对初步排查出的潜在风险,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影响程度、持续时间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判断风险的性质与特征,排除不存在或影响极小的风险,进一步完善风险清单。
汇总整理:将深入分析后的风险进行分类汇总,按照风险类型(如政策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环境风险、安全风险等)进行归类,形成系统、完整的风险识别结果。
(二)风险识别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报告、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等,借鉴国内外类似项目或决策的风险案例,识别潜在风险。
现场调查法:组织工作人员深入项目现场、受影响区域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观察、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实际情况,收集群众意见和诉求,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
问卷调查法: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针对可能受影响的人群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其对项目、决策或活动的认知、态度及担忧,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识别潜在风险。
专家咨询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如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法学、工程技术等领域专家),召开专家咨询会或采用函询方式,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借助专家专业知识识别潜在风险。
类比分析法:选取与本次评估对象相似的已实施项目或决策案例,分析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及应对情况,类比识别本次评估对象可能存在的风险。
四、科学开展风险评估与等级划分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需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确定风险等级,为后续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具体步骤与要求如下:
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指标应涵盖风险发生可能性、影响程度、风险可控性等方面,每个指标需明确具体的评估标准和权重,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
确定风险评估方法: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定性评估主要通过专家判断、群众意见分析等方式,对风险的性质、特征、影响进行描述和分析;定量评估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方式,对风险发生概率、影响程度等进行量化计算,提高评估结果的精准度。
开展风险评估:按照建立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确定的评估方法,对识别出的每一项风险进行逐一评估,计算各项风险的评估分值,分析风险的严重程度。
划分风险等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国家或地方相关标准,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通常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等级。明确不同风险等级的判定标准,确保风险等级划分准确、合理,为后续风险应对提供清晰的依据。
五、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针对评估出的不同等级风险,需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风险应对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减轻风险影响程度,具体要求如下:
(一)风险应对措施制定原则
针对性原则:根据不同风险的性质、特征、等级及影响范围,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应对措施,确保措施能够有效解决特定风险问题。
可行性原则:风险应对措施需考虑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确保措施在实际操作中能够顺利实施,避免出现无法执行或执行成本过高的情况。
系统性原则:风险应对措施应形成完整的体系,不仅要针对单个风险制定措施,还要考虑各项风险之间的关联性,避免因应对某一项风险而引发新的风险。
动态性原则:风险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风险应对措施也应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措施始终具有有效性。
(二)不同风险等级应对措施
高风险应对措施:对于高风险事项,应首先考虑是否暂停项目实施、决策执行或活动举办,待采取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将风险等级降低至可接受范围后,再重新启动相关工作。同时,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处置措施等,以应对可能突发的风险事件。
中风险应对措施:针对中风险事项,需制定具体的风险防范与化解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工作任务、时间节点等,加强对风险的监测与管控,定期评估风险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应对措施,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低风险应对措施:对于低风险事项,虽无需采取大规模的风险应对措施,但仍需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加强日常监测与管理,密切关注风险变化趋势,防止风险因外部环境变化或其他因素影响而升级。
六、严格把控稳评报告审核环节
稳评报告编制完成后,需经过严格的审核环节,确保报告质量符合相关要求,审核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审核主体与流程
明确稳评报告的审核主体,通常包括项目主管部门、稳评工作牵头单位、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等。审核流程一般包括报告提交、初步审核、专家评审、审核意见反馈、报告修改完善、最终审核确认等环节,确保审核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二)审核内容
合规性审核:审核稳评报告的编制依据是否充分、合法,编制范围与对象是否清晰、准确,风险识别、评估、应对措施等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技术标准要求。
完整性审核:检查稳评报告的结构是否完整,是否涵盖引言、编制依据、稳评范围与对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结论与建议等主要内容,是否存在内容缺失或遗漏的情况。
科学性审核:评估风险识别方法是否科学、合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否完善、可行,风险等级划分是否准确、客观,风险应对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报告中的数据、论据是否真实、可靠,分析论证是否充分、严谨。
规范性审核:审查稳评报告的文字表述是否规范、准确,逻辑是否清晰、严密,格式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如字体、字号、行距、页码、附件等),是否存在错别字、语病等问题。
(三)审核意见处理
审核主体应及时向报告编制单位反馈审核意见,明确需要修改完善的内容和要求。报告编制单位需根据审核意见,认真组织修改,修改完成后重新提交审核,直至审核通过。审核不通过的,需进一步完善报告内容,重新履行审核程序。
稳评报告编制是一项系统、严谨的工作,涉及编制依据、范围与对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措施、报告审核等多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要点和要求。只有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全面把握各环节要点,确保报告编制的合法合规性、科学合理性与全面准确性,才能充分发挥稳评报告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稳定风险、保障重大决策科学实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