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评估是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影响的重要前置环节,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明确建设项目或特定区域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为后续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关键依据。做好地灾评估,是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地灾评估范围的确定要点
地灾评估范围的合理界定,是确保评估工作全面、精准的基础,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具体要点如下:
依据建设项目类型与规模确定:不同类型、规模的建设项目,对地质环境的扰动程度和影响范围存在差异。如大型交通枢纽、水利工程等,因工程占地面积广、开挖深度大,评估范围应适当扩大;而小型民用建筑项目,评估范围可相对缩小,以项目用地红线为基础,结合周边地质环境特征合理划定。
结合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确定:需充分考量评估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要素。对于地形复杂、地质构造活跃的区域,如山区、断裂带周边,评估范围应延伸至可能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避免因范围过窄导致遗漏潜在风险点。
参考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确定:若评估区域及周边历史上曾发生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评估范围应涵盖灾害的影响范围、可能的延伸区域以及灾害链引发的次生灾害影响区域,同时考虑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等因素,确保全面覆盖风险区域。
遵循相关规范与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颁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等相关文件要求,明确评估范围的划定方法和技术参数,确保评估范围的科学性和合规性。
二、地灾评估基础资料收集要点
区域地质资料收集: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比例尺不小于1:50000)、地层岩性剖面图、地质构造分布图等,用于分析评估区域的地质背景,了解地层分布、岩石性质、断裂构造等关键地质要素。
地形地貌资料收集:收集评估区域及周边的地形图(比例尺根据评估精度要求确定,一般不小于1:10000)、遥感影像图、地貌调查报告等,掌握区域的地形特征、地貌类型、坡度、坡向等信息,为分析地质灾害形成的地形条件提供依据。
气象水文资料收集:收集近30年及以上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降水量、气温、风速、风向等;同时收集评估区域内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文资料,如水位变化、流量、流速、地下水水位埋深、含水层分布等,分析气象水文条件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
地质灾害历史资料收集:收集评估区域及周边历史上发生的地质灾害记录,包括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地点、规模、造成的损失、诱发因素等,建立地质灾害历史数据库,为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发生概率提供参考。
工程建设相关资料收集:对于建设项目评估,需收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选址方案、总平面布置图、工程设计参数以及项目区域内已有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等,了解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扰动方式和程度。
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资料收集:收集评估区域的人口分布、城镇规划、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土地利用现状等社会经济资料;同时收集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资料,如植被覆盖率、土壤类型等,分析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三、地质灾害现状调查要点
调查内容明确:重点调查评估区域内已存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各类地质灾害的特征,包括灾害体的位置、范围、物质组成、变形迹象。
调查方法科学:采用野外实地踏勘与室内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野外踏勘时,运用GPS定位技术确定灾害体的准确位置,使用全站仪、测绳等测量工具测量灾害体的尺寸、坡度等参数,通过肉眼观察、地质锤敲击等方式判断岩土体性质和变形特征;同时结合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对大面积区域进行快速调查,提高调查效率和精度。
调查范围全面:现状调查范围应与评估范围一致,确保不遗漏任何潜在的地质灾害点。对于可能受相邻区域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应适当扩大调查范围,重点关注灾害体的边界、可能的扩展方向以及对评估区域的威胁范围。
数据记录准确:详细记录调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和信息,填写地质灾害现状调查表,绘制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图和典型灾害体剖面图。对调查中发现的重要现象,应拍摄照片或视频进行记录,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
(一)危险性现状评估要点
单灾种危险性评估:针对评估区域内已发现的每一种地质灾害,根据灾害体的规模、变形特征、稳定性状况以及对周边居民点、基础设施等的威胁程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划分危险性等级。定性评估主要基于专家经验和野外调查结果,分析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危害;定量评估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灾害发生的概率、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等参数。
区域综合危险性评估:在单灾种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评估区域内各类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程度、危险性等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采用叠加分析、权重求和等方法,对区域整体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划分出不同危险性等级的区域,为后续的风险管控提供依据。
(二)危险性预测评估要点
自然因素变化引发的危险性预测: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评估区域气象水文条件、地质构造活动等自然因素的可能变化,预测这些变化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和危险性程度。例如,预测强降雨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加,地震活动可能引发崩塌、地裂缝等灾害。
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危险性预测: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活动,分析其对地质环境的扰动作用,预测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如基坑开挖可能导致周边土体失稳,引发滑坡或地面塌陷;大规模抽水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沉降或地裂缝。同时,预测工程活动对已有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的影响,判断是否会导致原有灾害体复活或加剧其危险性。
五、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估要点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根据评估区域的地质环境特征和主要地质灾害类型,选取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关键因素作为评估指标,如地形坡度、坡向、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植被覆盖率、降水量、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对每个评估指标进行量化分级,确定不同等级的赋值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易发性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方法选择:常用的易发性评估方法包括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逻辑回归法等。专家打分法主要依靠专家根据经验对各评估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确定权重后计算易发性指数;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层次,通过两两比较确定指标权重,提高评估的科学性;信息量法和逻辑回归法则基于统计学原理,通过分析历史地质灾害数据与评估指标之间的关系,计算各指标的信息量或回归系数,进而评估易发性。
易发性分区划分:根据计算得出的易发性指数,采用自然断点法、等距法等方法,将评估区域划分为高易发性区、中易发性区、低易发性区和不易发性区四个等级。高易发性区是指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极高的区域,需重点关注和管控;中易发性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高,需加强监测和防范;低易发性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低,但仍需保持警惕;不易发性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极低,可适当降低管控力度。
六、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要点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在危险性评估和易发性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承灾体的分布和易损性,分析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具体要点如下:
承灾体调查与统计:详细调查评估区域内的承灾体,包括人口、建筑物、基础设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等。对各类承灾体的数量、分布位置、价值、抗灾能力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建立承灾体数据库。
承灾体易损性评估:根据承灾体的类型、结构特征、材料性能以及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强度,评估承灾体在遭受地质灾害影响时的易损程度。例如,对于建筑物,根据其抗震等级、基础类型、结构形式等评估其在滑坡、崩塌等灾害中的易损性;对于人口,根据其活动范围、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评估易损性。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将承灾体易损性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风险计算与分区: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承灾体易损性等级以及承灾体的价值,采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评估区域内不同地段、不同承灾体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值(风险值=危险性×易损性×承灾体价值)。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将评估区域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和极低风险区,为制定差异化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依据。
七、地灾评估成果编制要点
报告内容完整:评估报告应包括引言、评估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防治措施建议、结论与建议等主要章节。各章节内容应详实、准确,逻辑清晰,确保全面反映评估工作的过程和结果。
数据与图表规范:报告中引用的数据应真实、可靠,注明数据来源;绘制的图表(如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图、危险性评估分区图、易发性评估分区图、风险评估分区图、典型灾害体剖面图等)应符合相关制图标准,图例清晰,标注完整,比例尺适宜,能够直观反映评估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和评估结果。
防治措施可行:根据评估结果,针对不同危险性、易发性和风险等级的区域,提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防治措施应包括工程措施(如滑坡治理工程、崩塌清除工程、泥石流截排工程等)、非工程措施(如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应急预案制定等),确保能够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
结论明确:报告结论应简洁、明确,总结评估区域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危险性等级、易发性等级、风险等级,明确建设项目或规划区域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风险,以及是否适宜进行工程建设或规划实施。同时,提出后续工作的建议,如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等。
地灾评估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极强的工作,其核心要点涵盖评估范围确定、基础资料收集、现状调查、危险性评估、易发性评估、风险评估及成果编制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地灾评估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