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航评价现场踏勘通过对通航作业相关场地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实地考察与评估,为后续通航方案制定、风险防控以及合规性审查提供精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无论是新建通航机场、临时起降点的规划,还是通航作业航线的设计与调整,现场踏勘的质量决定了通航评价结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影响通航活动的整体安全性和运营效率。因此,深入掌握通航评价现场踏勘的要点,对于从事通航规划、设计、管理及评价工作的专业人员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踏勘前期准备工作要点
踏勘前期准备工作是确保现场踏勘顺利推进、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需从多方面细致规划。
首先,要明确踏勘目标与范围,依据通航评价的具体需求,确定本次踏勘需重点关注的内容,如场地适用性、空域安全性、周边环境影响等,同时精准界定踏勘的地理边界,避免遗漏关键区域或超出不必要的考察范围。
其次,收集相关基础资料,包括踏勘区域的地形图、地质勘察报告、气象资料、交通规划文件、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周边已有的通航设施分布情况等,这些资料能为现场踏勘提供理论参考和背景信息,帮助踏勘人员提前了解区域基本情况。
再者,组建专业踏勘团队,团队成员应涵盖通航领域的技术专家、地质工程师、气象分析师、安全评估人员等,确保团队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不同角度对踏勘区域进行评估。
最后,准备齐全踏勘设备与工具,除常规的测量仪器、记录工具外,还需根据实际需求携带无人机、环境监测设备等,同时制定详细的踏勘计划,明确踏勘时间、路线、人员分工及各环节的工作要求。
二、踏勘区域场地环境考察要点
对踏勘区域场地环境的考察,需聚焦于场地本身的自然条件和周边环境特征,判断其是否满足通航活动的基本要求。
在地形地貌方面,要详细勘察场地的地形坡度、地势起伏情况,检查是否存在明显的高差变化、沟壑、陡坡等地形障碍,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通航起降场地的平整性设计和航空器的起降安全;同时关注场地内及周边的地质构造,了解土壤类型、承载力、是否存在断层、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评估场地的地质稳定性,为通航设施的基础建设提供依据。在水文条件上,需考察场地周边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分布情况,了解其水位变化规律、水流速度及洪水淹没范围,避免将通航设施选址在洪水风险较高的区域;
此外,还需调查场地的地下水位埋深,判断其是否会对场地地基稳定性及通航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产生不利影响。在气象条件方面,要收集踏勘区域的常年风向、风速、降水、温度、湿度、雾、雷暴等气象数据,分析该区域的气象特征,特别是强对流天气、低能见度天气等恶劣气象条件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评估气象条件对航空器起降、飞行作业的影响,为通航飞行计划的制定和安全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在周边环境方面,需考察场地周边的建筑物分布情况,包括建筑物的高度、密度、用途及与场地的距离,避免通航设施与周边高大建筑物发生空域冲突;同时关注周边的交通状况,如公路、铁路的分布及通行情况,评估其对通航设施的运输保障能力和交通衔接便利性;另外,还需检查场地周边是否存在学校、医院、居民区等敏感区域,以及易燃易爆场所、高压线路、通信基站等潜在危险源,分析这些因素对通航活动的安全影响。
三、通航设施设备现状核查要点
通航设施设备的现状直接关系到通航活动的运行效率和安全,在现场踏勘中需对相关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核查。
对于已有的通航起降场地,要核查跑道、滑行道、停机坪的尺寸、表面材质及平整度,检查跑道标志线、助航灯光系统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功能是否完好;同时核查停机坪的停机位数量、尺寸及承重能力,判断其是否能满足航空器的停放需求。
在导航设施方面,需核查场地内及周边的导航设备,如甚高频全向信标(VOR)、无方向信标(NDB)、仪表着陆系统(IL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接收设备等,检查这些设备的安装位置、工作状态及信号覆盖范围,评估其对航空器导航精度和飞行安全的保障能力。
在通信设施方面,要核查语音通信设备、数据通信设备的配备情况及工作状态,检查通信频率的分配是否合理,通信信号是否清晰、稳定,确保航空器与地面指挥中心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能够实现顺畅的通信联络。
在保障设施方面,需核查油料储存与加注设施的容量、安全防护措施及运营资质,检查消防设施的配备数量、类型及完好率,确保其符合消防安全规范;同时核查维修设施的配备情况,评估其对航空器日常维护和故障维修的保障能力;此外,还需检查供电、供水、排水设施的运行状况,确保通航设施设备的正常供电和用水需求。
四、空域使用与飞行条件评估要点
空域使用的合理性和飞行条件的优劣是通航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踏勘过程中需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估。
首先,要明确踏勘区域所在的空域分类,了解该区域的空域管理规定,包括飞行高度层的划分、飞行活动的审批流程、禁飞区和限制区的分布范围及管控要求,判断通航活动在该空域内开展的可行性和合规性。
其次,考察踏勘区域周边的空域环境,分析周边机场的分布情况、跑道方向、起降架次及飞行航线,评估本区域通航活动与周边机场飞行活动之间的空域冲突风险,避免出现飞行冲突事故。在飞行航线规划方面,需结合踏勘区域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及周边环境,初步规划适合的通航飞行航线,确保航线避开地形障碍、敏感区域和危险源,同时考虑航线的长度、转弯点设置及飞行高度,保证航线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此外,还需评估踏勘区域的目视飞行条件,检查场地及周边的能见度条件、地标识别情况,判断是否具备良好的目视参考条件,为目视飞行规则下的通航活动提供保障;对于仪表飞行规则下的通航活动,需评估场地导航设施的覆盖范围和精度,确保航空器能够在仪表引导下安全飞行和起降。
五、安全保障体系与应急措施考察要点
安全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应急措施的可行性,是应对通航活动中突发情况、保障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关键,踏勘时需重点考察。
在安全管理体系方面,要了解踏勘区域内通航运营单位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岗位职责,核查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评估运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在应急救援力量配备方面,需考察是否建立了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包括飞行救援人员、地面救援人员、医疗救护人员等,核查应急救援设备的配备情况,如救援车辆、急救设备、破拆工具、通信设备等,确保应急救援力量能够满足突发事故的救援需求。
在应急救援预案方面,要检查是否制定了完善的通航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预案内容是否涵盖事故类型、应急响应流程、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应急救援措施、善后处理方案等,同时了解预案的演练情况,评估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还需考察踏勘区域与周边应急救援机构的联动机制,了解应急救援资源的共享情况和协同配合能力,确保在发生突发事故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六、踏勘数据记录与分析要点
踏勘数据的准确记录与科学分析,是形成可靠通航评价结论的重要依据,需严格遵循规范流程。
在数据记录方面,踏勘人员需对现场考察的各项内容进行详细、准确的记录,记录方式包括文字描述、数据测量、照片拍摄、视频录制及录音等。文字记录需清晰、完整地描述考察对象的特征、现状及发现的问题,避免模糊不清或遗漏关键信息;数据测量需使用专业的测量仪器,确保测量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如跑道长度、宽度、坡度,建筑物高度,距离等数据,需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同时记录测量时间、地点及测量仪器的型号和校准情况;照片和视频记录需选取合适的角度和位置,清晰展示考察对象的整体情况和细节特征,照片需标注拍摄时间、地点及拍摄对象,视频需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录音记录主要用于记录现场交流、专家意见及重要的口头信息,录音后需及时整理为文字资料。
在数据整理与分析方面,踏勘结束后需对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将文字记录、测量数据、照片、视频等资料分类归档,建立完整的踏勘数据档案;然后运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对踏勘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如对地形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分析,评估场地的平整性和建设可行性;对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区域气象特征及对通航活动的影响规律;对空域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判断空域冲突风险;对安全保障数据进行评估分析,判断安全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通过数据记录与分析,形成客观、准确的踏勘报告,为通航评价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通航评价现场踏勘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其涵盖的前期准备、场地环境考察、设施设备核查、空域评估、安全保障考察及数据记录分析等要点,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在实际踏勘过程中,踏勘人员需严格遵循专业规范,秉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全面掌握各要点内容,确保踏勘工作高效、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