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航论证什么情况下需要做

2025-08-06

通航论证是指在涉及通航水域的工程建设项目前期,由专业的技术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河道、航道的实际情况,对工程建设可能给通航环境、水上交通安全、航道功能等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合理的预防和补救措施的技术论证活动。

它以保障通航安全、维护航道的正常功能、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核心目标,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重要技术依据之一。通航论证涵盖的范围广泛,涉及水利、交通、航运、海洋等多个领域,需要综合运用水文、地质、船舶工程、水利工程等多学科知识。

通航论证

一、通航论证的作用

通航论证在涉水工程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它能够提前识别工程建设对通航环境的潜在影响。通过对工程选址、设计方案、施工过程等方面的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影响通航安全和航道畅通的因素,如工程建设导致的航道水深变浅、水流速度变化、通航净空不足等。

其次,通航论证可以为工程设计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论证结果,对工程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在满足工程建设功能的同时,减少对通航环境的不利影响。例如,对于桥梁建设项目,通过通航论证可以确定合理的桥跨布置、通航净空高度和宽度,确保船舶能够安全顺利通行。

再者,通航论证有助于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它可以对工程建设期间和运营期间的水上交通组织、安全保障措施等提出建议,降低因工程建设引发水上交通事故的风险。同时,为海事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便于其制定针对性的监管方案。

二、通航论证的意义

从宏观层面来看,通航论证是贯彻落实国家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交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它能够协调涉水工程建设与航运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水资源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多个方面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微观层面而言,通航论证对于保障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通航论证,可以提前解决工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通航方面的问题,避免因后期出现通航纠纷或安全事故而导致工程停工、返工,从而节约工程成本,缩短建设周期。

此外,通航论证还有利于保护水上生态环境。在论证过程中,会对工程建设可能对水生生物、水域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通航论证的内容

工程概况分析:详细了解工程的建设规模、选址、结构形式、施工方案等基本情况,明确工程与通航水域的位置关系。

通航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对工程所在水域的航道等级、通航船舶类型及尺度、水文条件(如水位、流量、流速、流向等)、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能见度等)、地质地貌等通航环境要素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掌握通航环境的现状。

工程对通航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预测工程建设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对通航水域的水深、宽度、水流、泥沙运动等通航条件的影响,以及对船舶航行安全、航道维护、港口作业等方面的影响。

通航安全保障措施论证:针对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合理、可行的通航安全保障措施,如设置助航标志、调整交通管制方案、优化施工期船舶通航秩序等,并对这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论证。

通航净空和通航孔布置论证:对于桥梁、渡槽等跨越通航水域的工程,需要对通航净空高度、宽度、通航孔的数量和位置等进行论证,确保满足船舶安全通航的要求。

结论与建议:根据上述分析和论证,得出工程建设对通航环境影响的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如工程方案优化建议、通航安全管理建议等。

四、通航论证的方法

通航论证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论证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常见的论证方法包括:

现场勘查法:技术人员深入工程现场,对通航水域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情况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获取一手资料。

资料收集与分析法:收集工程所在地区的航道规划、水文观测资料、船舶航行记录、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为论证提供依据。

数学模型法:运用水动力学、泥沙运动学等数学模型,对工程建设前后的水流变化、泥沙淤积等情况进行模拟和预测,定量分析工程对通航环境的影响。

物理模型试验法:对于一些复杂的涉水工程,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模拟工程建设后的通航环境变化,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工程对船舶航行和航道条件的影响。

专家咨询法:邀请水利、交通、航运等领域的专家,对工程方案、论证思路、影响预测结果等进行咨询和评审,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论证内容。

五、通航论证什么情况下需要做

并非所有涉水工程都需要进行通航论证,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开展通航论证工作:

建设跨、临、穿通航水域的工程:如桥梁、隧道、渡槽、管道、电缆等跨越、临靠或穿越通航河流、湖泊、海域等水域的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可能会改变通航水域的地形地貌、水流条件,影响船舶的航行安全和航道的正常使用,因此需要进行通航论证。

在通航水域内进行水上水下工程建设:包括码头、泊位、船坞、水下隧道、水下管线铺设、疏浚工程、炸礁工程等。这类工程直接在通航水域内进行施工或建设,会对船舶航行和通航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必须通过通航论证来评估其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改变航道自然条件的工程:如修建水利枢纽、闸坝等工程,可能会导致航道水位、流量、流速等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影响航道的通航能力和船舶航行安全,需要进行通航论证。

可能影响通航安全的其他涉水工程:如在通航水域附近进行采砂、采石、围垦等活动,可能会对航道的稳定性和通航环境造成影响,也需要进行通航论证。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设与航道有关的工程,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建设项目对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作出评价,并报送有审核权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航道管理机构审核。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不得建设。

六、通航论证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资料收集不完整、不准确:部分工程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不全面,或者存在数据错误等问题,导致论证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解决方案:加强与建设单位的沟通协调,明确资料收集的范围和要求,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和验证,对于缺失或不准确的资料,要求建设单位及时补充和更正。同时,可以利用现场勘查、遥感技术等手段获取相关资料,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影响预测不准确:由于通航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论证方法的局限性,可能会导致对工程建设影响的预测结果不准确。解决方案:采用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将数学模型法与物理模型试验法相结合,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加强对模型参数的率定和验证,结合实际观测数据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和完善。此外,邀请专家对预测结果进行评审,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保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通航安全保障措施不合理:提出的通航安全保障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法有效解决工程建设带来的通航安全问题。解决方案:在制定通航安全保障措施时,充分考虑工程的特点、通航环境的现状以及船舶航行的需求,确保措施具有针对性。同时,对措施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如考虑措施的技术难度、经济成本、实施效果等因素。可以借鉴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措施进行优化和完善。

论证报告质量不高:部分通航论证报告存在内容不完整、逻辑不清晰、论据不充分等问题,无法满足审批要求。解决方案:加强对论证报告编制过程的管理,制定严格的编制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明确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要求。论证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专 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规范要求认真编制报告。同时,建立报告审核制度,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核,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报告的质量。

相关内容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