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闻网:港惠形成“1小时交通圈”!惠州加速融入大湾区
2019-03-18

      交评单位华咨交通评估公司获悉,南方新闻网消息:港惠形成“1小时交通圈”!惠州加速融入大湾区10月24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这是继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开通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个新投用的互联互通的跨境基础设施。这也意味着,大湾区建设正展现出“加速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成员之一,惠州也在加快融入大湾区。随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营运,从惠州可坐高铁直达香港西九龙站,每天有6趟高铁,全程耗时最快为68分钟,港惠已经形成“1小时交通圈”。不久的将来,莲塘口岸开通后,惠州人坐车去香港也将更方便,从惠城中心区出发50分钟可抵达莲塘口岸,惠阳、大亚湾过去则只要30分钟。7月30日,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重要高频词。惠州市委书记李贻伟7次提到“大湾区”。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惠州抢抓机遇、勇立潮头打开历史性窗口,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惠州打造成为功能区的引领者、提升城市能级带来黄金机遇。如今,惠州正加快与香港、深圳等大湾区城市开展产业、创新等多领域的合作,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同频共振”。

交评

      陆海空交通联动:未来高铁直通广深港莞等周边多城,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已经满月,大湾区互联互通的红利正在释放,惠州人也享受到这种交通连接带来的便捷。目前,惠州两个高铁站——惠州南站和惠东站同步开通了直达香港西九龙站的高铁,其中惠州南站每天有5趟,最快耗时1小时8分钟,二等座票只要95元;惠东站每天1趟,只需1小时34分,二等座票106元。这是惠州与大湾区城市交通互联的缩影。惠州位于大湾区东部,毗邻广州、深圳、香港、东莞等城市,中心区直线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这样的区位优势使惠州成为区域枢纽。目前,惠州有厦深铁路和莞惠城际轨道过境,与深圳、香港实现高铁互通,与东莞实现城际相连。不仅如此,途经惠州的广汕高铁、赣深高铁也正在建设中,预计到2021年前后,从惠州坐高铁半小时左右可直达广州、东莞、河源、汕尾等周边城市。根据惠州市交通部门的计划,接下来惠州将配合加快推进这些项目建设,使其直接接入京九、京广、贵广等国家干线高铁通道。惠州空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10月28日起,惠州机场将陆续新开兰州、衡阳、北京首都机场、南充共4条航线,并加密其他4条比较热门的航线。届时,惠州机场的航线将达到26条,可通航国内22座城市,覆盖大部分国内省会城市。

      更重要的是,《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将惠州机场建设成为干线机场,服务惠州、汕尾、河源,以及深圳和东莞东部地区,发挥深圳第二机场的功能。今年6月,惠州机场启动了扩容扩建工程。项目建成后,现有的国内航站楼将改造为国际航站楼,C类停机位达到8个。根据惠州机场的评估,今年的旅客吞吐量有望达到180万人次。海港的联动同样在加强。惠州港总吞吐能力已超过1亿吨,是珠三角港口群唯一拥有3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港口。惠州市交通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惠州将引进外部资金和先进管理模式,吸收周边港口外溢货流,以能源、石化等产业带建设为目标,与深圳、广州港错位发展。在高速公路方面,惠州有13条高速公路已通车,通车总里程633公里,居全省第二。未来,惠州将形成“九横八纵两加密”的高快速路网络格局,加快实现与周边地市一小时快速通达。按照新规划,预计到2035年,惠州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将达1600公里。产业合作共建:香港是惠州最大出口地和最大外资来源地,23年前,大亚湾畔,港资企业光弘科技在惠州大亚湾成立。这个当年默默无闻的电子小厂,如今已经成为A股上市公司,第一大客户是华为,努力打造全球领先的EMS(电子制造服务)企业。光弘科技董事长、总经理唐建兴此前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惠州紧邻深圳,具有区位优势,还有较好的营商环境,政府的支持加速企业做大做强。光弘科技在惠州的成长壮大,是惠港产业合作的一个缩影。同处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40年来,惠州与香港在产业经济上深度融合,特别是惠州的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港资的带动。

      位于惠阳区的全球最大手机屏幕玻璃制造商伯恩光学,位于惠城区的品牌服装企业真维斯……惠州拥有一大批业内知名的港资企业,它们成为驱动惠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借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东风,惠港产业共建不断提速,港资企业和项目更是“扎堆”落户惠州。今年1-8月,惠州新批港资项目1580宗,增长1115.4%,占全市新批外资项目的95.9%。2017年仅一年,惠州就净增加311家港资企业,平均接近每天新增1家。港资企业一直是惠州外资企业的主力军,而香港是惠州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截至今年8月,惠州累计批准设立港资企业9873家,占全市外资企业总数的79.8%,从业人员近40万人;实际利用港资181.8亿美元,占全市外商投资的61.3%。不仅如此,香港还是惠州最大的出口市场。多年来,惠州出口额中约三成是出口香港。2017年,惠州外贸出口2233.13亿元,其中对香港的出口额为663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9.7%。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农业大市”的惠州是香港重要的“菜篮子”和“水池子”。惠州连续多年成为内地最大的供港蔬菜和冰鲜禽肉基地,而香港饮用水有七八成来自流经惠州的东江。了解到,惠州还将强化与香港的科技产业合作,探索与香港共建科技产业创新示范园,并推动与港澳在就业创业、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社会治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全方位对接合作。参与湾区建设:稔平半岛欲打造大湾区重要战略支撑点:在滨海风光秀美的“大湾区之角”——惠东县稔平半岛,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即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及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着。这个两个主体工程总投资规模超过33亿元的“大国重器”,建成后可聚集上千名科学家,将成为所在领域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重大科学装置,可望带动惠州抢占新能源、新材料、加速器、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健康等产业蓝海。与之相配套的是,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工厂落户惠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经理陈和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的大科学装置将步入黄金发展期。包括惠州在内,广东未来将成为国家大科学的新中心。惠州支持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很有远见,随着两个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把握了重大发展机遇,将助推创新研发,还可以与珠三角其他城市联动发展。

      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用好稔平半岛空间大、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大湾区重要战略支撑点。如今,惠州正推进惠东清洁能源、LNG接收站、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落户建设,依托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省级能源实验室和能源产业园,规划布局与之配套及成果转化的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将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除了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生命健康、养生保健、健康旅游等大健康产业,也将成为未来惠州与大湾区城市合作的重要领域。今年1月,在惠州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大会期间,香港特区政府前财政司司长、南丰集团行政总裁梁锦松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惠州在发展健康产业方面的前景比较大,可以探讨在罗浮山打造国际医疗康养园区。继2016年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之后,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将于今年11月再度在罗浮山举行。如今,惠州正谋划把大健康产业作为新的增长引擎来引导扶持,与港澳等地在这一领域的合作空间广阔。实际上,罗浮山已经被列入相关试点。今年7月,广东省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实施粤澳合作框架协议2018年重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罗浮山中医药旅游产业基地为试点,共同打造国际健康旅游先行示范区。依托中韩(惠州)产业园,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提升城市能级;高铁一响,黄金万两。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惠州与大湾区城市的交通连接正在加速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涌动,给惠州带来更多发展机会。然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真正把握住大好机遇促进自身加速发展,惠州还得在平台搭建、创新要素集聚、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下苦功夫,发扬“岭东雄郡”的雄武气魄,以开放的姿态、敢闯敢干的精神,抢抓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黄金期,开启“二次创业”征程,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除了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惠州要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方面做深文章。目前,惠州拥有中韩(惠州)产业园这个“国字号”平台,也是目前广东省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外共建产业园,规格之高、意义之大,无需多言。今年7月,省政府也正式批复了《中韩(惠州)产业园实施方案》。惠州的当务之急是要把中韩(惠州)产业园的打造与与国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大胆改革创新,探索更多新举措,同时主动借鉴和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好经验好做法,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并积极对接与主动融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厚植城市开放基因,吸引和承载更多全球创新资源。随着清洁能源、石化、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等一批重量级项目陆续落户,惠州的产业经济和城市发展未来将变得更加国际化。在这种趋势下,惠州的营商环境更不能拖后腿,而是要走在前面。相比广深等周边城市,目前惠州的营商环境短板仍然明显。正如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所指出“营商环境不优,与发达城市相比存在较大落差,办事难、效率低问题依然突出,条条框框的束缚比较多,创新创业的活力不足”。为此,惠州应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以世界银行关于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等为基础,对标国内国际一流城市,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实际上,打通政府效率等堵点、痛点,打造一流效率城市,也正是惠州争创国内一流城市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脚踏实地,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解决影响企业项目落地发展和市民办事的难点、热点问题,打造营商环境高地,才能成为产业投资洼地,吸引更多高端优质项目落户成长。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周欢 刘光明宝

相关内容
暂无数据